米乐M6 - 竞猜娱乐,乐趣无限!

担当作为谋改革
新闻资讯 分类
担当作为谋改革发布日期:2024-07-15 浏览次数:

  位于中国(湖北)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北端的襄阳综合保税区。(资料图片) 谢勇 摄

  从立梁架柱谋改革,到蹄疾步稳推改革…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,襄阳深入贯彻习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,全面落实党中央、省委关于改革的重大部署,从思想层面、制度层面到实践层面一体化推进。

  敢闯的精神、敢干的劲头、敢拼的作风……襄阳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的根本动力,作为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,推动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、高效联动,为湖北建设先行区探索试验、探路先行。

  如今,改革部署在襄阳大地落地生根,改革成效在汉水两岸结出硕果,改革精神在古城内外蔚然成风。

  2013年12月30日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,改革向“深水区”挺进。

  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,落实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。”省委常委、市委书记王祺扬强调,要以更强定力、更实举措、更强“势场”推进全面深化改革。

  系统谋划,定靶立向!开展“为改革点题”活动,邀请社会各界人士紧贴难点、痛点、堵点,共同谋划改革项目;吃透上级精神,结合襄阳实际,确定全年改革总体思路。

  领衔挂帅,走深走实。2019年以来,市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(领导小组)会议31次,研究出台改革文件72个。市“四大家”领导每人牵头一项重点改革项目,每个项目明确一个牵头单位、3-5个参与配合单位,列出“时间表”,标注“路线图”,建立“总台账”。

  善谋善为,善作善成。建立健全一系列改革推进落实机制,严格改革方案审议制度,推行改革专项述职制度,建立改革提示和报备制度,创新改革督察方式,确保改革上下贯通、落实到底。

  全市改革多点突破、纵深推进,一系列标志性、关键性、引领性改革遍地开花,芬芳满园。

  2017年4月1日,中国(湖北)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正式挂牌。截至目前,片区已形成制度创新成果519项,其中9项在国家层面推广,91项在省级层面推广;连续4年“制度创新总体指数”居内陆地级市片区第一位。

  牢记省委书记王蒙徽“把城市做大做强”的殷殷嘱托,全面推进东津8平方公里中心片区建设。2023年,东津新区人口增至22万人,襄阳中心城区人口增至237万人,其中周边城市落户11.3万人。深入实施“1+7”人才政策,2023年,新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01个,全职工作的博士、硕士2157名,新增来襄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3.52万名。

  襄阳的基础教育发展在全省领先,但高等教育短板明显。近年来,我市实施区域性科创中心建设三年行动,加大“招校引院”力度,加快打造高新区、东津新区创新高地。武汉理工襄阳校区常态化运转,华农襄阳校区投入使用。建立产学研成果高效转化机制和“赛马制”科研攻关机制,隆中实验室高质量运行。建成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家,企校联合创新中心188家。

  运用“链式思维”促进产业升级,构建“链长、链主、链创”协同机制,贝特瑞新材料华中产业基地等一大批百亿级项目落户襄阳,东风新能源乘用车“纳米01”实现量产,比亚迪襄阳产业园16条生产线全部投产,积蓄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。

  2014年以来,襄阳承担中央和省级改革试点341项,谋划实施的重点领域797项改革任务,形成各类改革创新成果800余项。

  襄阳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,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,真正做到发展出题目、改革做文章。

  2015年5月31日,襄阳市行政审批局揭牌。襄阳成为全国首个全域推行“一枚印章管审批”的城市。

  从“五证合一”到探索工业项目“先建后验”;从“最多跑一次”到“一网通办”纵深推进;从“一窗通办”“一事联办”改革,到开展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向基层延伸……多年来,坚持以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为抓手,减材料减环节流程减时限,一减再减。

  “襄阳连续四年获评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。”市发改委党组成员、副主任郑传兵介绍,截至目前,全市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主题事项达142项,695个高频事项实现“掌上办”,112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襄阳、南阳、十堰、随州、神农架五地异地通办。

  2015年,我市取消、停征4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,为企业和个人减轻负担7000多万元。

  m6米乐平台 米乐官方网站

  而如今,牢固树立“城市和企业是发展共同体”理念,从企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改起,襄阳降费减负,一降再降——

  出台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“55条”措施,为市场主体降度易成本、要素成本等各类成本80多亿元;

  实施更好服务市场主体推动经济稳健发展“39条”等高含金量的政策,搭建襄阳“政策通”平台,实现436个惠企事项免申即享,累计兑现各类惠企资金29.1亿元,惠及企业1.8万余户。

  进入“深水区”,改革都在要害之处。襄阳不断拆除部门合作的最大藩篱,探索政府与市场的责权边界,拆除路障,突破顽疾——

  建立健全企业合规改革机制,办理的全省首例审判环节合规案件被最高院和最高检评为典型案例。用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,探索“相对不起诉”做法被评为全国优秀创新经验。

  2018年底,襄阳探索建立“襄阳财智联盟”,利用会计数据价值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局。2022年,我市将“财智联盟”升级为“襄阳市会计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”,实现服务、监管、治理一体化。目前,平台已汇集374家代账机构、22家会计事务所,服务企业16792家。

  营商环境的优化有力促进了市场主体蓬勃发展。截至目前,全市实有经营主体835083户,同比增长17.8%。

  人民有所呼,改革有所应。改革,就是要让普通人拥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
  6月26日,刚出生10天的新生儿在襄阳市妇幼保健院办结了“一站式”享受医保报销待遇,真正实现“不出医院门,待遇落地享”。襄阳推行的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“一件事一次办”,目前已惠及企业群众70万人(次)。

  过去,新生上学,要准备10余份材料,至少跑3个地方,与7个部门打交道,两次到现场报名。如今,襄阳智慧教育平台汇集9个部门的21个数据,通过“人工+算法”智能比对,自动判断学生户籍、房产、居住证、社保等信息,真正变“群众跑腿”为“信息跑路”。2023年,7万余名新生通过线上平台报名。

  红绿灯倒计时实时显示在手机导航中,通过车流量合理规划红绿灯亮灯时长……通过车联网先导区建设,智能设备建成覆盖404个交通路口,双向里程676公里,形成辐射550平方公里的大规模城市级车联网应用环境,初步实现“人—车—路—云”协同。

  市民生活越来越便利的背后,是襄阳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,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努力。通过改革创新,襄阳正逐步构建起一个高效、智能、便捷的数字化城市。

  目前,襄阳正全力推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。在襄阳城市信息模型(CIM)平台上,中心城区的房屋、管道、井盖、路灯,甚至煤气罐都有了属于自己的“数字身份证”。

  在襄阳市政务服务中心,群众在窗口扎堆办事现象大幅减少。运用“数公基”基础平台建设成果,社保、医保、高龄补贴等30个高频事项免申办、智能办、帮代办。

  通过大数据对比,60岁以上老人领取养老金再也不用参与线万老年人免去来回奔波之累;探索开发基层社区“多表合一”功能,11个部门的40张表格整合为1张社区数据管理表,420个数据项整合优化为151个数据项,最大程度减轻基层负担。

  一个个改革方案研究出台、一项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,为襄阳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赢得先机和主动。十年来,襄阳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0亿元、4000亿元、5000亿元大关,在全国城市经济实力50强中升至第45位,跻身地级市20强。

  以赶考的姿态、赢考的信念,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行,襄阳交出了一张经得起历史、经得起实践、经得起人民检验的优异答卷。米乐平台 m6官方平台